今天阅读了联合早报,突然有些感想......
“最困难的挑战是培养掌握高级华文的那 0.1% (学生) 去培训华文教师。他们是新加坡华文发展的监护人,任务是推动华文的发展并传授给下一代。但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大多数最杰出和最优秀的学生不选华文教学为职业....."
上述的那一段话是我国内阁资政李光耀在祝贺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中文系周清海教授65 寿辰的贺词的一部分。
华文,真的没人要读吗?...尽管政府在大力推广华文的重要性, 但是总觉得身旁的人和朋友都不在乎. 上了工院后,发现到其实有很多人都很庆幸自己不必再读华文这一科。
当然我不是要批评他们的这一点,毕竟每个人思想和选择不一样,我也没权利去批判他们。但是,就是觉得这个社会现象非常有趣,甚至能够这么说,这现象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新加坡是中国和台湾以外,华人最多的一个国家。可是,我也听说过,新加坡华人学生的华语水平远远不如邻国马来西亚华人子弟的学生。 相信大家都知道,华人在马来西亚是没有与马来人有共同的权利,在教育,就业机会等都让当地的马来人有优先权。教育方面,马来西亚政府都没有什么推动当地华校的发展,都是当地华人自己资助和支持,才维持至今。
在另一端,由于中国经济崛起,新加坡政府苦口婆心地一直劝导人民学习华文华语,于便能够进军中国这庞大的市场,甚至对现有的教育政策作出改革来激发学生对华文的兴趣,像什么少教多学,先认字后写字,从小学一年级就学汉语拼音等措施。当然,政策实行好几年,情况有些改善. 也越来越多学生对华文更有兴趣。
至于我自己,当年进了光伟中学,是一间邻里中学,而且当年多数邻里学校是不开办高级华文课的,所以得在下完正规课后跑到所谓的高级华文中心去上课 (在立才中学 Commonwealth secondary), 一个星期两堂课,一次两个钟头,与来自其他邻里学校的学生一起上课。中一开始时真的很不容易,而且当年我中一时又遇到学校参加了国庆表演,训练非常紧密和辛苦。还记得,星期二和四放学后都要留下来训练,星期三和五都必须跑到立才中学去上高级华文课,每天几乎是没有七点没有到家。对于当年只有十三岁的我,真的很辛苦。不只我,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即使没有国庆训练,都毅然放弃选修高级华文。 有时遇到自己学校一些很不合作的老师,在星期三放课后有补课,就得向老师说一声,因为高级华文课是属于规定课,不能缺席太多,我也有权利在星期三和五不上补课。然而,当我跟学校的老师交代时,她却给我那不屑的眼神,最后一句为:dunnoe go for wad stupid higher chinese lesson....
当然,听了会心寒,但又有什么办法呢?还记得全校只有我修读高级华文。 读中学的四年,觉得自己的学校没有什么能够让我发挥我的华文。读中学的四年, 风雨不改的去到那儿上课,立才中学的华文老师都认识了我,都一直不断地鼓励我。到了中四,华文成绩都还不错,普通华文考到 A1, 高级华文考到 B3.
到了中四,知道自己对华文有兴趣,所以有想过要去读义安理工学院读中文系,不过英文很意外地靠到 C6, 而进中文系英文最少要 C5,所以就这样无缘进入中文系。没办法,为了修读华文,就进入先驱初级学院,修读数学,经济和主修华文。在那里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老师教我华文的语文课 (因为主修华文分成语文和文学的部分),她深深地让我感受到学习华文的一些乐趣,还有华文一些很妙的用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教育部有开办一些华文专业文凭课程,让有兴趣以后当华文教师的学生去修读,修读期间还给你零用钱,就像奖学金一样。我也去应征,结果真的中了,就要签约,但由于妈妈有反对,所以也就没有签。
后来因为初院数学和经济成绩不理想,就转去义安理工学院就读生物医药工程系,也因此与华文这一科“断了缘分“吧。没有办法,想对着自己的兴趣发展,但也没有途径。朋友跟我说,一个学期后在试试“上诉“,看能不能转到中文系。不过我现在觉得,因该把眼前的东西读完他吧,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转课程。我已经在初院 “浪费了“ 一年了,没有时间再浪费了。也有人跟我说,读完这张专业文凭,看能不能凭着张专业文凭,然后再加上我去年又考初院的 AO 水准的华文成绩,进入大学修读中文系。
走一步算一步吧,能够活到今天,也算是不错了,只得继续努力和加油吧。华文,就放在一边吧,虽然天天有看报纸,偶尔也练一练笔,不过也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iblog;
11:04 下午
***